在生命的浩瀚宇宙中,母亲,如同那永不熄灭的星辰,静静地照耀着我们前行的道路。她们是那温暖的港湾,是我们疲惫时的避风港,是我们迷茫时的指路灯。母爱,它如同春风拂面,轻柔而细腻,无声无息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寒冷的冬夜,母亲为我们织就的毛衣,是她用爱的线,一针一线地编织出的温暖;在燥热的夏日,母亲手中的蒲扇,轻轻摇曳,带走我们身上的暑气,留下满心的清凉。
一、《游子吟》
《游子吟》是孟郊在溧阳所写。作者早年漂泊无依,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饱尝了世态炎凉,更觉亲情可贵,于是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游子吟孟郊〔唐代〕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曲母爱的颂歌。此诗简短而富有深意,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切的敬爱之情。
二、《孟母三迁》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孟母三迁刘向〔两汉〕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孟子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事,还特爱学造墓埋坟。孟母见了说到:“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于是将家搬到一处集市旁,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该带着孩子居住的地方。”又将家搬到了一个学宫的旁边。这时孟子所学玩的,就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说:“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孩子居住的地方。”于是就一直住在了这里。等到孟子长大成人,学精六艺,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儒。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很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
《孟母三迁》出自《列女传·邹孟轲母》。这则故事体现了孟母的教育智慧和对孟子的深远影响,也强调了环境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孟母的行为不仅是对孟子个人的教育,更是对后世教育观念的重大启示。
三、《岁暮到家》
蒋士铨于清高宗乾隆十一年()春出游,登匡庐及饶、赣诸山,还铅山应童子试,又过庐陵、抚州、建昌等地,风尘仆仆,于岁暮赶回江西居地鄱阳。这首诗便写的是蒋士铨到家与其母团圆的场景。
岁暮到家蒋士铨〔清代〕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岁暮到家》是一首五言律诗,此诗旨在表现骨肉亲情。诗中通过描述久别回家的游子与母亲相见时的情景,颂扬了母爱的深厚和伟大。全诗笔触细腻,用语传神,诗人运用白描的手法,借助衣物、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具体化、形象化地表现出母子之间的深情。
四、《先妣事略》
归有光母亲十六岁嫁到归家,十八岁生下他,二十六岁去世,当时归有光只八岁。十六年后,归有光二十四岁,已娶妻生子,可能出于养儿更知父母恩的原因,这篇怀念母亲之作就是在这时写的。
先妣事略归有光〔明代〕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年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绵;入城则缉纑,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周氏家有羊狗之痾。舅母卒,四姨归顾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惟外祖与二舅存。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先妣事略》是作者追忆亡母的一篇记叙文。全篇主要借回忆母亲生前的几件事情,表现母亲治家的勤俭、对孩子的期望以及他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五、《晒旧衣》
晒旧衣周寿昌〔清代〕卅载绨袍检尚存,领襟虽破却余温。重缝不忍轻移拆,上有慈亲旧线痕。
《晒旧衣》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中写这件旧衣上的一针一线对儿子而言,都包含着母亲的爱心,诗人的不忍拆移,正表现出对母亲的无比珍重。
六、《将归旧山留别孟郊》
将归旧山留别孟郊鲍溶〔唐代〕择木无利刃,羡鱼无巧纶。如何不量力,自取中路贫。前者不厌耕,一日不离亲。今来千里外,我心不在身。悠悠慈母心,惟愿才如人。蚕桑能几许,衣服常着新。一饭吐尺丝,谁见此殷勤。别君归耕去,持火烧车轮。
原来的我不厌倦耕作,因为可以享受每日承欢娘亲膝下的温馨。如今呆在这这千里之外的地方,我的心却不在这里。罢了罢了,我还是告别朋友回去耕田吧!把行路的车子拆去轮子当做柴薪。
七、《归家》
归家王冕〔元代〕我母本强健,今年说眼昏。顾怜为客子,尤喜读书孙。事业新灯火,桑麻旧里村。太平风俗美,不用闭柴门。
我的母亲一直以来身体健康硬朗,今年突然来信说眼睛昏花了。原来是顾念怜爱我这个在外的游子,并且想见一见在外求学的孙子。我们一家人在新房子通宵达旦的畅欢,说着以前的农事。太平的乡村人们生活安逸和睦,晚上睡觉连柴门都不用关闭。
八、《墨萱图·其一》
墨萱图·其一王冕〔元代〕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墨萱图·其一》是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前四句以萱草花的灿烂开篇,借用北堂、南风的意象,象征着母爱的关怀、温暖与牵挂;五、六句勾画出母亲倚门盼望游子的深情,以及游子在外漂泊的艰辛;七八句诗意一转,写游子与母亲间联系变得困难,这不仅是物理距离的阻隔,更是心灵上的隔阂与无奈;末两句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母亲的愧疚。
九、《墨萱图二首·其二》
墨萱图二首·其二王冕〔元代〕萱草生北堂,颜色鲜且好。对之有馀饮,背之那可道?人子孝顺心,岂在荣与槁?昨宵天雨霜,江空岁华老。游子未能归,感慨心如捣。
萱草生长在母亲的居室前,颜色鲜艳而美好。对着这幅墨萱图时,杯中常有残余的酒,背着它时还能怎么说呢?作为子女的孝顺心存在,并不在于你富贵与贫贱。昨天夜里下了寒霜,今晨看到的是江水空濛,可叹人的年岁老了呀!漂泊在外的我没能回家,忧愁得像有东西在捣着心一样。
十、《慈乌夜啼》
慈乌夜啼白居易〔唐代〕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
《慈乌夜啼》是一首五言古诗。该诗借鸟说事,以鸟喻人,告诫社会要以孝为先、以孝为大,表达了对亡母的思念之情,并用以赞叹母子的亲情和慈孝的美德。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慈乌失母后的动人场景,寄托“舐犊情难报,未尽反哺心”的无尽悔恨和哀伤;其与社会所倡导的精神契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歌颂母亲,是对生命最崇高的敬意,是对母爱最真挚的赞美。让我们用最美的诗句,最真挚的情感,去歌颂那些默默付出、无私奉献的母亲们。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母爱更伟大、更无私的情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