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中也记载到︰“藼,令人忘忧草也。或从宣。”藼,在古代同「萱」。古人认为萱草嫩苗为蔬,食之令人昏然如醉,可以使人忘忧,所以称萱草为忘忧草、忘忧物。诗人白居易曾写过一句颇为白话的诗:“杜康能解闷,萱草能忘忧”,也可作为萱草乐而忘忧的佐证。
《花蝶图》明文俶(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古时母亲思念游子、妻子思念远行的丈夫,都会种植萱草,希望能够“忘记惦念,忘记忧思”。渐渐的,除了“乐而忘忧”,萱草这一意象也和“家人的惦念、忘忧的希冀”联系在了一起。唐代以后,萱草与母亲的联系愈发紧密。古人开始用“萱”来象征母亲,萱草花也因此多了一个“母亲花”的称呼。唐朝诗人孟郊在《游子》中写:“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诗中的母亲因为惦念远行的游子,连屋前种的忘忧草也顾不上了。可见母亲对孩子的眷眷之心,亦可见游子对母亲的思念之深。
作为古代一种非常独特的植物意象——萱草,用绽放的花朵勾连起了母亲与子女间的相互惦念。在古代,母亲可被称为“萱亲”,为母亲祝寿叫“萱寿”,母亲的生日是“萱日”,母亲的居室可称为“萱堂”,即“北堂”,古代居室中主妇居处。很多古诗有时也会将“北堂”与“萱草”这两个意象并用。唐代诗人牟融在《送徐浩》一诗中,更是并用了“椿萱”两个意象:“知君此去情偏切,堂上椿萱雪满头。”用椿代表父亲,萱代表母亲。
《椿萱图》明沈周安徽博物馆藏
宋朝诗人苏东坡曾有诗:“萱草虽微花,孤秀能自拨,亭亭乱叶中,一一劳心插”,这里的劳心指的不是别的,正是母亲的惦念之心。
古人常常将“萱草”赠与母亲,以表祝愿。元代王冕在《偶书》中写:“今朝风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为母寿,所喜无喧哗。”
“种萱孝母”、“种萱祝寿”、“萱草寿石”这种题材也常常出现在古代各类画作中。比如,明代画家陈淳在《萱草寿石图》上题诗:
幽花倚石开,花好石亦秀。为沾雨露深,颜色晚逾茂。愿母如花石,同好复同寿。
明代陈淳《萱草寿石图》上海龙美术馆藏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每年春至夏季,萱草花于原野间竞相绽放,散发出丝丝清雅花香,它恬淡、温柔、蓬勃、美丽、坚韧,它是中国古代的母亲之花......
《花蝶图》明文俶(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