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医院泌尿外科李凌副教授团队为小丽手术采访对象供图
输尿管狭窄闭锁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输尿管梗阻性病变,若未及时治疗可导致肾功能减退,严重甚至会引起功能丢失。针对不同类型的输尿管狭窄闭锁,医院(海军医院)泌尿外科发挥学科优势,在临床中不断总结完善各种治疗技术、创新术式方法,在输尿管重建修复领域形成了系统化诊治策略,特别在腹腔镜等微创手术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使广大患者“痛苦最小、疗效最大”。
近日,该院泌尿外科李凌副教授及其团队为一输尿管长段缺损患者成功实施了“腹腔镜膀胱肌瓣翻转卷管+阑尾段转位代输尿管成型手术”。其中“腹腔镜下阑尾段转位代输尿管”为国内首次报道,“膀胱肌瓣卷管+阑尾段转位”两种技术腹腔镜下联合应用更是国际首创。
正直妙龄的小丽(化名),3个月前因右侧医院进行内镜下碎石,术中发生输尿管撕脱和离断损伤,使肾脏生成的尿液无法通过输尿管流入膀胱并排出。虽紧急行开腹手术修补,但由于手术难度大,最终失败,至此连接右侧肾脏和膀胱的输尿管出现了“缺失”。
其后,医院治疗,给出的答案均是:输尿管缺损过长,难以修复,建议长期肾造瘘或者切除右肾。期间小丽的病情逐步加重,出现右肾重度积水伴疼痛、尿瘘感染等症状,并导致右侧肾脏功能减退、肌酐升高,经济负担沉重。最终小丽找到了医院泌尿外科李凌副教授,李凌根据小丽的病情很快安排住院。
对于小丽的复杂病情,科室多次进行讨论认为:患者年轻,尿路结石良性疾病导致复杂现况,不能轻言放弃,必须积极挽救,要把重建“新的输尿管”作为重点,恢复肾脏功能。
然而,摆在李凌面前的问题很多、难度也很大。由于既往开放手术修补失败,同时合并尿瘘、感染情况,手术区域肯定粘连严重,手术“工作面”情况极其不理想。更大的问题在于通过影像判断,小丽的右侧输尿管中、下段长达15厘米以上缺损,难以使用原尿路组织直接吻合修复,必须要找到15厘米长的“管道”替代输尿管。李凌结合以往手术经验和讨论成果,决定将多种重建技术在腹腔镜下联合应用,形成“膀胱-卷管肌瓣-阑尾段-肾盂”结构重塑缺损输尿管,实施“腹腔镜下膀胱肌瓣翻转卷管+阑尾段代输尿管成型术”的治疗方案。
对于这一手术方案,李凌副教授做了细致全面的规划和详细的分析:“通俗的讲,就是将患者约7厘米的阑尾切下并转位移植,替代部分输尿管;然后在膀胱上开一扇窗,把这扇窗户卷成一根管,约10厘米以上,替代剩下的输尿管,最后再把它们一针一针地缝合连接在一起,重建一根输尿管。从之前开展的六例阑尾替代输尿管手术术后随访中发现,阑尾上皮会逐渐呈现尿路上皮转变现象,最终实现与上下端尿路结构完全融为一体的最佳结果。”
通过术前完善准备、精心设计和术中熟练操作,各种困难问题被一一解决。当最后一针缝合结束,腹腔镜手柄从小丽体内缓慢取出,共历时4小时12分钟,手术取得成功。术后患者右肾积水迅速恢复,肌酐降至80umol/L,恢复良好,5天后小丽顺利出院。
据了解,目前没有长期留置体内的输尿管替代物。一些利用口腔黏膜等作为补片覆盖修复输尿管技术,以及利用自体的回肠代替输尿管技术,由于替代物本身功能与输尿管功能缺乏一致性,患者容易出现尿路感染和再次梗阻风险,仍需要长期随访和治疗。
而阑尾管径与输尿管相近,长度7-9厘米,腔道吸收功能小、分泌物少,血供丰富,结构上与输尿管极为相似,阑尾具有定向蠕动特性,从生理功能角度具备实现输尿管蠕动排尿的可能。阑尾作为半退化肠管,“移花接木”对正常生理功能影响极小。
医院泌尿外科王林辉主任介绍,目前该科已初步总结出该新型微创上尿路重建修复手术适应症、操作流程和关键技术要点,预期可成为输尿长段狭窄、闭锁、缺损难题的有效治疗手段。
通讯员白进新民晚报记者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