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法理论:经络学说作指导
经络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其重要性诚如《灵枢·经脉》所说:“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放松功的功法理论来源于中医理论,尤其是经络学说。如三线放松的3条线、27个放松部位、4个止息点,都与经络、腧穴密切相关,其中3条线分别沿身体的侧面、前面、后面依次放松,这些区域也正是身体重要经络循行经过的地方,如侧面(两臂)有手三阳经、手三阴经循行;前面(头面、胸腹部)有足三阴经和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循行及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循行;后面(后脑、颈项、腰背部)有足太阳膀胱经和奇经八脉中的督脉循行。27个放松部位、4个止息点几乎都是重要的腧穴,其中3条放松线路的止息点都是井穴,井穴是经脉气血的起源,最后的止息点也都是身体重要穴位。意守这些穴位,对身体气血运行都有着显著的调节作用。放松功正是通过放松身体、呼吸、心理来调节人体的经络气血,进而促进健康,消除疾病的。
功法特点:长呼短吸默念“松”
长呼短吸的呼吸法、呼气默念“松”是三线放松功的主要特点。初练放松功采用自然呼吸,放松功在呼气的同时默念“放——松——”,且强调吐气的均匀缓慢、不急不促,其意旨在延长呼气的时间,随着练功的深入,会自然的形成长呼短吸。呼气时要放松身心,重在放松的意念和感觉,而不在发出的声音上。开始时,为集中精力,发音相对较为清楚,随着放松程度的加深,意识活动逐渐减少,声音会越来越轻,甚至有些模糊,逐渐只剩下“ong”的音,最后只剩下“ong”的感觉,已经听不到任何声音。这时的呼吸已经由平日里粗重、散乱的呼吸逐步调整到了深透、缓慢、细长、均匀的呼吸状态。
从其作用来看,放松功偏于泻法。传统气功学认为,吸气属阳、功能补,可提高交感神经的张力;呼气属阴、能够泻,可以降低交感神经的张力。放松功延长了呼气,所以偏重于泻实的作用。练功初期,发声较为清晰,泻的作用较为明显;随着入静程度的加深,声音变小,直至无声,功法泻的作用也逐渐减弱,趋于平和
功法难点:矛盾中寻求平衡
“松”和“紧”是一对矛盾,放松功中两者是辩证统一。首先,在练功的过程中松中有紧,紧中有松。习练放松功时不是要身体瘫软下来,因为瘫软的身体,看似放松,却有很多关节受到挤压,即使平躺在床上,彻底瘫软的身体也不利于气血的运行。所以练功时的松是在机体保持一定张力下的松,古人称之为“松而不懈”;同样道理,放松功的坐式与站式,都要求“正”,看似要求身体收紧,其实不然,这里“正”是放松后气血充盈的自然端正,如同树木在阳光、水分充足的情况下,茂盛的生长时,呈现出的舒展条达。不是像木偶一样,刻板的僵直的姿势,古人称之为“紧而不僵”。其次,在放松的过程中,松和紧是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在练放松功时,把意识集中并保持在身体某一部位,可以帮助排除杂念,实现“一念代万念”,逐步达到气功放松入静的状态,并在此基础上体察身体各方面的感觉与变化,进行自我调整,以取得更好的练功效果。
功法层次:逐步深入地放松
放松本身又可分为不同的层次,在这里我们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松静阶段、松通阶段、松空阶段。放松的程度层次,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是相互关联的。首先,身体的放松有利于心理的放松,而要做到身体放松,除了摆好姿势以外,还需要一定的心理活动的参与,意念不足,放松欠佳,意念过重,本身又会造成精神紧张,也不利于放松。所以,对于每一位练功者来讲.要根据练功过程中的自我感受,做出适当的自我调整,逐步达到“松”的要求。
开始习练放松功的要求是身体松弛,内心平静状态即可,即感到周身上下、躯体内外及肢节皮毛舒松自然,气血运行通畅,排除杂念,内心平静,这就标着着习练者进入了松静阶段。进一步坚持练功,会感觉到身体逐渐松开,有的人是一层一层松开,有的人是一块一块松开,放松感在体内逐渐弥漫开来扩散到每一个角落。有的人感觉像坐在水中,有的人感觉自己像冰块一样融化,有的人感觉自己肌体与骨架在漫漫分离,渐渐地仅剩下一副骨架,其余部分均被溶解,甚至仅存的骨架也被溶解,整个身心处在一种若有若无、时隐时现的状态。这些都是气血通畅的表现,所以叫松通阶段,这时心理更加平静,并有种说不出的喜悦。最后进入松空阶段,这个阶段的表现以空无为主要特征,这时连若隐若现的身体也消失了,内心也会超越平静,进入一种空无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这种空无不是真空,不是完全寂静,而是一种生动活泼的虚空状态,这时的呼吸已经十分缓慢细微,如果继续坚持练功,最终可以达到三调合一的境界。对于初学者来说,达到松静阶段的要求就可以了,后面的松通、松空阶段.只可顺其自然,不能着意追求,否则,会欲速则不达。